5月14日,由上图“朗诵之家”举办的“古诗词诵读”专题培训讲座在上海图书馆举行,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群教授主讲。我院2015、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参加了讲座。
王教授首先讲述了吟诵的定义:“吟诵就是慢节奏的,有韵律的诵读,一般是古诗词类的文章。”王教授用自己多年来在诵读研究上积累的经验和案例,讲述了他对朗诵和朗读异同的见解以及古诗词诵读的方法。他说:“不会诵读的人,就犹如下五子棋,斗地主;会诵读的人,就犹如下围棋,打桥牌。”王教授还强调,诵读是要有规矩的,不可随心所欲。只有先立足于诵读的基本规则中,再加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,才是好的诵读,诵读者才是一个真正的诵读者。
(讲座现场)
随后,王教授讲到:“诗就犹如‘品’字,非一大口吞下,乃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辨别滋味。”他认为,诗词的唱诵大体可分为四种:“诵读”、“吟读”、“咏读”、“讲读”。每种都有自己的读法,但都要遵循三个原则:“1.意明于先而融于情;2.情动于衷而达于声;3.声显于外而合于律。”所以,王老师总结道诵读重要的是“律”,“律”中尤以“情”、“声”最为重要。“情”是指要准确理解每篇古诗文不同的感情基调,由此掌握诵读该篇时的色彩和分寸。“声”则是说及时讲究韵律疏密对比,无论是停顿还是平仄都是诵读的重中之重。
王教授分别以杜甫的《登高》,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,陆游的《钗头凤》作为实例,对不同感情基调的古诗文应掌握的朗读色彩和分寸进行了讲解,并进行了逐个示范。
在讲座现场,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互动,全身心地沉浸在王教授的演讲中。现场气氛十分活跃,讲座在王教授和朗诵爱好者们热烈的互动中步入了尾声。王教授最后表示,衷心希望在座的青年大学生能够了解诵读,多多诵读,爱上诵读。
语言文化学院供稿
文字/摄影:语言文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